臺灣智庫智策顧問有限公司(TGSA)發佈10月最新產業與補助觀察,指出:
• 今年地方型SBIR創新研發補助受中央預算分配影響,
各縣市通過名額縮減約 20%~50%不等;
• 雖然名額下降,但核准金額大致維持過往水準;
• 因申請件數並未減少甚至增加,市場競爭強度明顯上升;
• 智庫協助企業的平均通過率仍達 60%~80%,展現專業顧問在補助輔導的優勢。
同時,美國關稅衝擊已逐步影響台灣出口導向產業,
政府推動的「多元市場布局」、「研發轉型支持」等補助計畫正進入收件階段,
將成為企業重要的轉型助力。
國際貿易與供應鏈趨勢
1. 關稅效應延遲顯現
9月至10月,部分企業仍依靠先前低關稅下單的庫存出貨。
預計年底至明年初,隨舊庫存消化,新的高關稅成本將全面浮現。
屆時,將帶動第二波供應鏈轉單與市場重組。
2. 間接供應鏈逐步受影響
除直接出口產業外,零組件、扣件、包材等間接供應鏈也將因客戶市場轉向而被動調整。
影響包括:價格壓力、訂單量波動、品質與交期要求更嚴格。
3. 歐洲、加拿大、澳洲等市場新機會
以汽車產業為例,歐洲車廠供應鏈認證期長達 2~3年。
若企業此時啟動布局,將可在未來供應鏈洗牌中卡位。
與當地大型經銷商或代理商建立合作,是進入歐洲市場的關鍵。
企業因應三大方向
1. 強化研發與客製化
與客戶共同開發新產品,提升差異化競爭力。
投入符合區域市場需求的在地化研發(例如:歐盟低碳零件、美國安全規範產品)。
2. 提前布局國際認證
優先取得如 IATF 16949、CE、UL、ISO 14064 等認證。
認證不僅提升可信度,更能在供應商評鑒中建立 不可取代的壁壘。
3. 多元市場與風險分散
善用政府補助(SBIR、多元市場布局、研發轉型支持)作為資金槓桿。
積極參與國際展會、佈局新興市場(東南亞、墨西哥、東歐),降低單一市場依賴。
導入供應商評鑒與風險管理工具,提高上下游合作透明度與穩健度。
TGSA執行長余偵閱表示:
「補助資源不應僅視為補貼,而應視為企業戰略布局的放大器。中小企業若能善用補助資金與專業顧問輔導,不僅能提高過案率,更能在全球供應鏈重整的浪潮中,將風險轉化為成長機會。」